建筑配筋率 桩基配筋率,老铁们想知道有关这个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吗,相信你通过以下的文章内容就会有更深入的了解,那么接下来就跟着我们的小编一起看看吧。

建筑配筋率与桩基配筋率是土木工程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介绍建筑配筋率和桩基配筋率的定义、意义和计算方法。

建筑配筋率 桩基配筋率

建筑配筋率是指在建筑结构中,钢筋的重量与混凝土体积之比。它是评估建筑结构受力性能的重要参数,通常以百分比表示。建筑配筋率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结构的承载能力、抗震性能和使用寿命。配筋率过小会导致结构不安全,而过大则会增加工程成本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桩基配筋率是指在桩基工程中,桩身纵向钢筋的面积与桩身截面积之比。它反映了桩体的抗弯强度和抗剪强度,直接影响着桩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桩基配筋率的计算方法相对简单,通常根据桩基的设计要求和地质条件来确定。

在实际工程中,建筑配筋率和桩基配筋率的合理选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如设计要求、施工条件、材料性能等。为了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建筑配筋率和桩基配筋率应该在合理范围内。在设计阶段,工程师需要根据相关规范和经验进行计算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结构性能。

建筑配筋率和桩基配筋率是土木工程中两个重要的参数,它们直接关系到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正确选取和合理调整配筋率,能够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抗震性能和使用寿命,同时避免不必要的工程成本和资源浪费。在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必须重视建筑配筋率和桩基配筋率的计算和控制,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建筑配筋率 桩基配筋率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柱子为轴心受压构件。在桥梁工程中,一般指的是面积配筋率,即受拉钢筋面积与主梁面积之比。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小配筋率如下:

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 0.6%;一侧纵向钢筋 0.2%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 0.2%

1.ρ=A(s)/A。 此处括号内实为角标,,下同。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A根据受力性质不同而含义不同,分别为:1. 受压构件的全部纵筋和一侧纵向钢筋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计算中,A取构件的全截面面积;2. 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计算中,A取构件的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f)-b)hf后的截面面积。

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ρ(min)。最小配筋率是根据构件截面的极限抗弯承载力M(u)与使混凝土构件受拉区正好开裂的弯矩M(cr)相等的原则确定。最小配筋率取0.2%和0.45f(t)/f(y)二者中的较大值!

最大配筋率ρ (max)=ξ(b)f(c)/f(y),结构设计的时候要满足最大配筋率的要求,当构件配筋超过最大配筋率时塑性变小,不利于抗震。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1]

2.箍筋面积配筋率:面积配筋率(ρsv):

配置在同一截面(b×s,b为矩形截面构件宽度,s为箍筋间距)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该截面面积的的比率。 箍筋面积Asv=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Asv1×肢数n。

计算公式为:ρsv=Asv/(bs)=(n×Asv1)/(b×s)。

最小配筋率:梁:ρsv,min=0.24×ft/fyv;

弯剪扭构件:ρsv,min=0.28×ft/fyv。箍筋体积配筋率

体积配箍率(ρv):箍筋体积与相应的混凝土构件体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方格网式配筋:ρv=(n1×As1×l1+n2×As2×l2)/(Acor×s);螺旋式配筋:ρv=(4×Ass1)/(dcor×s)(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90页)。

式中,l1和l2为混凝土核心面积内的长度,即需减去保护层厚度。

柱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为:ρv,min=λv×fc/fyv;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yv为箍筋及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fc≥16.7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均有此规定),fyv≤360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无此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有此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已取消fyv≤360N/mm^2的规定。)

建筑结构配筋率

如图示:

以Q1为例说明

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78.5*2)/(300*150)=0.348% (大于规范的0.25%)

垂直分布钢筋的配筋率:(78.5*2)/(300*150)=0.348% (大于规范的0.25%)

以Q4为例说明

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78.5*2)/(250*200)=0.314% (大于规范的0.25%)

垂直分布钢筋的配筋率:(78.5*2)/(250*200)=0.314% (大于规范的0.25%)

式中:(78.5*2)即为“面积为(300*150)的墙体中的钢筋面积”!通俗说:就是单位面积砼墙体中钢筋的面积率。

钢筋混凝土配筋率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小配筋率如下:

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 0.6%;一侧纵向钢筋 0.2%。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 0.2%。配筋率注意事项:

1、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2、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

3、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配筋率

配筋率的概念

混凝土结构

中,配箍率是用来体现箍筋相对于

混凝土

的含量,分

体积

配箍率和

面积

配箍率

1.概念:

(1)面积配箍率

ρ(sv)(括号内为角标,下同):是指沿

构件

长度

,在箍筋的一个

间距

S

范围

内,箍筋中发挥抗剪作用的各肢的全部

截面面积

与混凝土截面面积b·s的比值(b为构件宽,其与

剪力

方向垂直的,s为箍筋间距)。配箍率是影响混凝土构件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计算公式:ρ(sv)=A(sv)/bs=nA(sv1)/bs

式中:n为发挥抗剪作用的箍筋肢数,A(sv1)为箍筋单肢截面面积,直接按

圆形

计算。

(2)体积配箍率ρ(v):指单位体积混凝土内箍筋所占的含量,即箍筋体积(箍筋总长乘单肢面积)与相应箍筋的一个间距(S)范围内砼体积的

比率

。复合箍筋应扣除重叠部分的体积。体积配箍率ρ(v)主要用于保证

框架结构

梁端部

和柱

节点区

抗剪能力

,并提高构件在地震等反复

荷载

下的变形能力。

计算公式:ρ(sv)=∑ni*A(sv)Li/Acor*s

式中:ni:一个方向箍筋的肢数,Li:相对ni方向的箍筋的肢长,Acor:箍筋核心区的面积,s:箍筋间距。

2.作用:

(1)面积配箍率

ρ(sv):体现抗剪要求,要求ρ(sv)≥ρ(sv,min

(2)体积配箍率

ρ(v):体现柱端加密区箍筋对砼的约束作用。ρ(v)≥ρ(v,min)=λ(v)f(c)/f(yv)

,式中: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为混凝土的

轴心

抗压强度,f(yv)为箍筋的

屈服强度

设计值。

3.

配箍率与

配筋率

的区别

(1)配箍率是影响混凝土构件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控制配箍率可以控制

结构构件

斜截面的破坏

形态

,使构件不发生斜拉破坏和斜压破坏。

(2)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分别计算)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

特征

的一个

参数

,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正截面的破坏形态,不发生

超筋

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控制

最小配筋率

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

脆性

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桩基配筋率

桩径800混凝土灌注桩,配置12根16钢筋;正截面配筋率=2413.2/502400=0·48%,满足规范要求。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规定灌注桩应按下列配筋:

1.对受荷载特别大的桩、抗拔桩和嵌岩端承桩应根据计算确定配筋率;

2.当桩身直径为300~2000mm 时,正截面配筋率可取0.65%~0.2% (小直径桩取高值);

且对于受水平荷载的桩,主筋不应小于8φ12;对于抗压桩和抗拔桩,主筋不应少于6φ10;

纵向主筋应沿桩身周边均匀布置,其净距不应小于60mm。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建筑配筋率 桩基配筋率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